夏日炎炎,走在阳春市潭水镇新河村平坦的水泥道路上,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山,绿得锃亮;水,明澈透底。稻谷转黄,好一派灵动的乡村景象。身边的村民周伯说:“新河村的变化,离不开周书记,是他一心想着村民、想着村里的事业,扎扎实实为村民谋利益。”村民说的“周书记”,就是今年54岁的周方业。
周方业是个有胸怀、有想法的汉子。他高中毕业后做过村里的民办老师、搞过运输……一直在村里摸、爬、打、滚,帮亲帮邻、服务村民,一把好手。初露头犄角的他,在村民中有着良好的口碑。2005年,他当上了村支书,成了村民们的“班长”。从此,他就把身心融入到村里发展事业中,成了新河村村民的主心骨,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新河村地处偏僻,远离城镇,是一个人多地少,甚至连水都缺的山区农村,全村1800多人,出路在何方?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周方业的心?!暗鄙狭舜甯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能做衰仔。”周方业恪守不做“衰仔”的信念,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引领村民发展村里的事业?!按迕裥枰?,与村民在一起,更坚定了我做事的信心?!敝芊揭荡齑灏嘧映稍保叽宕?,求教于民,寻求发展之路。在调查中,他发现高望洞村村民从邻近的水口村引进的鱼苗孵化产业大有前途,鱼苗市场前景广阔、利润高,当时每万尾鱼苗的售价达7元至8元。于是,他就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在村民的眼里,周方业是一位不服输的好“官”。村发展有路子虽然选好了,但依然“底气”不足,因为村民没有搞过鱼苗孵化,个中的道道尚未清楚。于是,他就从自己做起。缺技术,就边做边学,他先后自费外出江苏、上海、三亚等地考察取经,有效地解决了当地水温底导致孵化率低的问题,通过深井循环用水,克服水少,满足孵化需要,解决了受精率低、产出畸型鱼苗多等问题,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孵化鱼苗的技术,使鱼苗孵化产业不断发展。目前,该村成立了鱼苗孵化合作社,鱼苗孵化面积达600多亩,全村有320多户村民从事鱼苗孵化事业,形成了一大产业,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仅鱼苗孵化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就达1万元。
“没有周书记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我一家人的今天?!比缃褚丫∩狭讲懵シ啃戮拥纳巢创宕迕窭罟蠓妫成涎笠缱鸥屑ぶ?。今年45岁的李贵锋患有腰椎病,无法干重活,一家4口只能靠原来1亩鱼塘孵化鱼苗过日子,由于技术落后,收入不高,生活十分的贫困。周方业获悉之后,无偿为李贵锋提供技术,指导他掌握孵化流程,并在“双到”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为他购回了种鱼,孵化场地扩大至两亩多,使他家庭年收入迅速跃升至5万元,并建起了两层新楼房。他的妻子笑着说:“今年鱼苗孵化的收入已达3万多,再加上两个孩子外出务工,生活会越来越好?!?/p>
在发展鱼苗孵化产业中,周方业在凝聚村支委班子力量的同时,还发动全村36名党员做产业的领头人,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全村形成了互相交流、互相研究,不断攻克生产上、技术上的难题,使村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鱼苗孵化村。目前,全村50多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有的还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农村做村干部,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要千方百计做好?!?0多年来,周方业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扎根农村,把爱洒在新河村的土地上、山水间,在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田水利实现了三面光,村道硬底化,实现寨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