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 近照
黄旭华(右五)在海丰带领亲属向彭湃烈士敬献花篮
在田墘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楼
2015年9月7日下午,广东省长朱小丹在广州会见89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代表省委、省政府对黄老长期以来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核工业地质事业发展、对家乡建设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祝福他健康长寿。
黄旭华,一位传奇人物,他在中国隐蔽战线进行了长达30年的“水下长征”。去年5月和今年6月、9月,这位著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应汕尾市委、汕头市金平区委、汕头市聿怀中学、揭阳市揭东区委、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协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博士生研究会年会、省核工业地质局、省政府办公厅、肇庆市委等邀请,回广东分别作个人先进事迹报告,与党员干部、学校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黄旭华本名黄绍强,祖籍揭阳玉湖镇新寮村,1926年3月生于汕尾田墘镇,1945年7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大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从此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1954年,在上海港务局工作的黄旭华被选送参加苏联援助中国的几型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学习舰艇常规技术,很快上手。
1958年,鉴于严峻的国际斗争形势,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研制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菩窕行冶蛔橹涎≈胁窝?,调到北京,不久后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核潜艇,是高度保密的国防尖端工程。上任第一天,领导找黄旭华严肃谈话:“小黄,你进了这个门,就得一辈子隐姓埋名守在这里,这是组织的保密纪律……”黄旭华牢记领导的指示,此后淡化了与家人和亲友的联系。
黄旭华写信简单告诉远方的母亲,自己要到北京工作,但具体干什么,他只字未提。感觉到儿子是去“做大事”,知书达理的母亲也没多问。就这样,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隐姓埋名,开始核潜艇研制工作。
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当时辽宁葫芦岛造船基地,还是一片三面临海、长满杂草的蛮荒世界,“常年刮风暴,一刮就半年”,气候异常恶劣。然而,更糟糕的是,在研制人员中,没有一个人见过核潜艇,没有技术资料,没有外国专家指点。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潜艇的形状??刹灰】凑飧鲂巫?,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等选择了难度很大,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高强度厚钢板和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希望一次次进去,失望一次次出来……1962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墒俏颐怯惺裁蠢碛煞亲弑鹑说睦下凡豢赡兀炕菩窕≡窳恕疤喾缦铡钡穆贰讲⒆饕徊剑阂徊降轿?!
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一时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结论——不装!黄旭华拍板报聂荣臻元帅批准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儿就没有装这个巨型陀螺,黄旭华总算没上当??萍既嗽庇治谱判率角蓖У?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
后来黄旭华把整个家搬到了这座荒凉的小岛。平时,他没时间回家,偶尔回家,女儿就说他是“到家里出差来啦”,妻子说他是“真正的客家人”。是的,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工厂和院校等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1988年9月28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大火箭圆满成功。导弹核潜艇,相对于陆地核基地,作为水下机动的核弹发射场,是“国家二次核打击力量”。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此时,远在汕尾老家的母亲,丝毫不知这项震惊世界的壮举是人间蒸发般的儿子领头创造的。即使是20世纪60年代父亲因病去世,他也没回家奔丧。父亲去世时,只知道三儿子在北京,但不知道是什么单位,更不知道在干什么。
“文革”期间,一世从医的母亲被下放到农村养猪,睡猪棚,吃咸菜,受尽屈辱,儿子却依然不见踪影……儿子的影像模糊了,但在母亲心里,儿子是永远的挂念?;菩窕睦锼淇坦堑厮寄钅盖祝欢?,核潜艇研制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千头万绪的科研工作和严密的组织纪律,他只能偶尔写封信回家问候,信里面不能谈工作,不能吐露驻地,他只能将思亲之痛独自吞咽……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终于见到日思夜盼的儿子。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此时,黄旭华已62岁,双鬓染上白发。30年不见,母亲静静地看着儿子。眼前的儿子,熟悉而陌生。但很快,她被巨大的骄傲激动得泪流满面……
原来,回家前夕,母亲意外收到黄旭华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杂志。母亲看了又看,反复读着上面一篇文章:《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这篇两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系湖北作家祖慰所采写,记录了黄旭华隐姓埋名的“水下人生”。读着读着,母亲嘴唇哆嗦起来,她没想到,30年人间蒸发、被好多亲人谴责“不要家”的“不孝之子”,竟在为国家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面对儿子眼中的愧疚,母亲抹干眼泪,转头对其他子女说:“三哥的事情,你们要理解!”知儿莫如母。母亲这句话,让黄旭华一下释然,泪盈眼眶……伫立在父亲墓前,黄旭华含泪道:“儿子的事,相信您也能理解……”在家短暂停留后,黄旭华还没来得及和母亲多说几句话,就踏上了新的“水下征程”。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完成多次试验后,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所有参试人员都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危险得多,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试验!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仍难找到确切的失败原因。而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核潜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首次深潜试验的大关吗?!个别专家也满腹狐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
下潜前,他对参试团队发出总动员:“今天不是叫你们去‘光荣’的,而是要把实验数据带回来。我和你们一起下去,一起克服困难!”在国外,核潜艇总设计师是科研团队保护的“第一人”,黄旭华却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所有参试人员也变得淡定。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50米、100米……每下潜若干米,就得报告有关指数,为避免艇上操纵人员因紧张而误操作,黄旭华要求测试人员在接近极限深度最危险的时刻,用字母表示结构和动力变化情况:A,正常;B,接近临界;C,超标。深潜过程中,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响……
这次深潜试验成功并创世界首例!黄旭华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1994年,因其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此时,远在故乡的老母亲,得知这个轰动世界的消息,她嘴唇颤抖:“绍强,好啊,对得起黄家列祖列宗啊!……”
然而,1993年3月的一天早晨,黄旭华忽然接到老家打来的急电,里面传来弟弟的哭声:“三哥,妈妈不行了,你快回来吧……”原来,103岁高龄的母亲,不久前先后摔了两跤,治疗无效,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她却在昏昏沉沉呼唤着儿子的名字:“绍强,绍强在哪?……”
下午3时许,黄旭华赶到汕尾老家,蹲在母亲病床前,轻唤了一声“妈”,就泪水盈眶。此时母亲气若游丝,但还是认出了风尘仆仆的儿子,老人家半躺着,戴上眼镜,嘴角挤出一丝微笑:“你长胖了……”但很快,她再一次陷入昏迷……
从回到家,到母亲去世,前后不过两三个小时,黄旭华再也忍不住悲痛,老泪纵横。在母亲的坟头,黄旭华长跪不起……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黄旭华当选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央视主持人朗朗有声的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感动了电视机前的无数人。
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