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位于河源和平县阳明镇南面塔下岗上。是1933年5月,为纪念1932年参加淞沪抗日而英勇牺牲的和平籍48名官兵,由全县各界人士募捐建立。纪念碑建于山顶,南北山脚各有青砖筑成的单门双柱牌坊,山顶为宽200平方米的平台。纪念碑建于平台中央,四周围有砖砌十字花围栏。碑用青砖砌筑,表面石米批荡,四方形,基座宽2米,高10米,整体造形恰似出鞘宝剑。四面浮塑1尺见方的文字:北面为“淞沪抗日和平籍烈士纪念碑”,东面为“为民前锋”,南面为“浩气长存”,西面为“唤醒国魂”。“文化大革命”期间碑文和牌坊遭破坏。现已修复。1983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县于1995年8月拨款进行重修。河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座纪念碑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政府列为重点历史文物。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碑文
我国苦倭祸久矣,侵凌胁迫有进无已。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以武力强占我东北,侵及榆热等处。凡属国人莫不义愤填膺,本军团奉令戌京沪,正拟请缨北上以兵戎相见,乃日敌变本加厉向我沪滨挑衅,虽经政府一再容忍,终难填其欲壑。我军守土有责,义无反顾,一声刁斗,叱咤风云。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二十八日晚,敌派其海军陆战队便衣约七八千突向闸北防地猛袭,战端由此开始。时汉廷充六十师一九旅第三团团长,驻防苏锡、常州,积极布防。二十九日奉令调赴前线增援,在大场镇构筑强固工事,并担任浏河之警戒。二月八日至十二日由大场推进侯家宅燕毛湾一带,无日不与敌军周旋。十九、二十五等日,敌凭其飞机大炮之优越火力,挑选精锐之决死队二三千人藉坦克车炮掩护,向吴淞闸北江湾总攻击。时江湾附近民房多被焚毁,炮弹、炸弹步枪机枪之声大作,如暴风急雨,海啸山崩,实惊天地而泣鬼神。我官兵奋发精神,沉着应战,并引发地雷炸毁敌车多辆,其气稍馁。但在烟幕迷漫之下,肉搏相冲,血花四溅,相持五天,敌死伤枕藉溃退。是役,本部伤亡官兵七名,七连连剐黄振民、士兵曾娘金殉焉。二十七、八两日全线沉寂。二十九日拂晓,敌以重炮数十门,飞机数十架率士兵全部,分数路来攻,情势紧急,不得己撤守钱家荡,惟敌仍继续前进,我军士气振奋,一以当百,誓死坚守,敌亦伤之过半,卒不得逞。本部为国捐躯者第九连连长黄谨,七连连副黄标、列兵刘绍先一百零五名,其中属和平籍者四十八名。而黄连长谨当激战时,初则臂部中弹,血满战袍,犹复裹伤忍痛指挥杀敌不稍退。其坚强忠勇之风尤足令人钦仰!回溯我军自作战以来,悉本爱国热忱,与睥睨全球之倭寇,驱驰于黄埔江畔转战匝月,屡挫敌锋。虽因优势之敌迫我侧后退守第二防线,然敌经此次霹雳震荡,己足寒其胆而夺其魄。谁谓大中华民国军人不足抵抗暴日耶?!呜呼,诸烈士已矣,其舍身卫国,浩气长留,岂惟勋名卓著,光照史册,而发扬蹈厉,未始不可为民族争生存也。汉廷籍隶和平,原与此次淞沪抗日阵亡烈士黄谨等情关桑梓,谊属同胞,值此战事告终,缅怀先烈当时血肉横薄,慷慨殉难情形,僾然有见。因商诸邦人君子,胪其姓名,录其事迹,择地建立纪念碑,以表忠贞而垂奕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青? 玉? 案
重谒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凌新南
清明又踏经年路,奉一瓣、心香去?;浠杭付?。山青柏翠,文雄碑壮,敬仰魂归处。
金戈铁马申江暮,碧血写成悲壮句。千古风流天地许。英灵应慰,江山锦绣,荡彻腥风雨。
1992年4月6日